菠萝蜜扦插ps11pw_18款禁用黄免费a尿道口免费_x8任你燥2023众乐乐

西安工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
发布于: 2023-12-05 15:52 编辑:
目录
学校概况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五)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监控机构
(二)日常教学监控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情况
(二)学科竞赛主要成绩
(三)学风建设
七、特色发展
(一)党建引领,融汇中国文化精髓,厚植文化育人土壤
(二)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实践育人开新篇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学校概况
西安工商学院位于八水绕长安的渭水之滨西安市高陵区,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现设有信息与工程学院、商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6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制作、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本科专业。2023年,学校共有20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始终秉承“躬行致曲 和而不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品牌铸校”的办学方针,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主动融入陕西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科教育,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良好人文素养、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为重点,经、管、工、艺、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为国家特别是陕西及西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发展目标定位: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0.0个,其中工学专业7个占35.00%、文学专业3个占15.00%、经济学专业2个占10.00%、管理学专业5个占25.00%、艺术学专业3个占15.00%。
图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2022-2023学年本科在校生8090人(含一年级2956人,二年级2169人,三年级1600人,四年级1365人,其他0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2236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0.98%。

表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4398人,实际录取考生4243人,实际报到3660人。实际录取率为96.48%,实际报到率为86.26%。特殊类型招生261人,招收本省学生3283人。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3个,文科招生省份13个。生源情况详见下表。

表2 生源情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45人、外聘教师88人,折合教师总数为589.0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6:1。按折合学生数12236.0计算,生师比为20.77。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7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1.7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0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7.25%;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47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7.52%。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具体结构见表3。

表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图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图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图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19,占总课程门数的44.62%;课程门次数为1013,占开课总门次的31.97%。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2,占总课程门数的7.27%;课程门次数为158,占开课总门次的4.9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3,占总课程门数的6.01%;课程门次数为122,占开课总门次的3.85%。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97,占总课程门数的41.54%;课程门次数为855,占开课总门次的26.98%。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41,占总课程门数的33.71%;课程门次数为669,占开课总门次的21.11%。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9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37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78.38%。

图5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图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1.师德师风建设情况。2022—2023 学年,我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明确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系,出台《西安工商学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试行)》、《西安工商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章程》、《西安工商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试行)》、《西安工商学院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修订)》等系列制度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各二级学院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失责、渎责人员及时追责问责。
2.师资引进。近年来,学校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积极拓宽招聘渠道,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基本满足了教学基本需要。本学年,我校新引进人才14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93.20%,副高以上职称9人,中级职称19人。
3.教师发展与能力提升。学校始终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不断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职称评审办法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二是不断完善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内容体系,从师德师风、校园文化、职业发展、教学基本功、教学实践五个维度构建培训体系,明确新教师培训的考核要求,明确青年教师上讲台的标准与要求,推行并落实好青年教师导师制,确保新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三是以赛促教,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和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近年来,我校教师分别荣获2022年课程教学创新大赛的省级三等奖和优秀奖。在2021、2022陕西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分别荣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四是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引导鼓励教师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实际项目引入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22.38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18.05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434.36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43.1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20.05元,生均实习经费为438.35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图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五)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3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66.19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34.61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6.77万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71657.05m2,其中教室面积25654.95m2(含智慧教室面积85.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04487.5m2。拥有体育馆面积3631.87m2。拥有运动场面积37253.16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2236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4.10(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1.88(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4.03(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8.54(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30(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04(m2/生)。详见表4。

表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6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5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62.13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45.77%。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6486.0台(套),合计总值0.582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57台(套),总值2342.47万元,按本科在校生9909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5876.22元。学校有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4218.31m2,阅览室座位数1928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23.58万册,当年新增48944.0册,生均纸质图书101.0册;拥有电子期刊5.64万册,学位论文1.34万册,音视频300.0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09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1.89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4.64万篇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为重点,经、管、工、艺、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定位,高度重视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按照“面向需求、稳定数量、优化结构、形成集群、突出特色、办出优势”的原则,有计划的推进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工商学院。当年学校招生的校内专业20.0个,
目前学校有“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学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
(二)课程建设
我校已建设有7门在线开放课程,引入精品MOOC课程102.0门,校内SPOC课程7门。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715.0门、3169.0门次。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5。

表5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我校课程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包括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和职业认证模块,开设线上线下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已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丰富思政课内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教育部要求的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集体备课、磨课、示范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水平。学院持续推进“三个一”工程,深入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在2021、2022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中各有一位老师获得教学能手称号。
课程建设一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评选校级示范课程, 在2022年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中有一位老师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能手称号。
重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建设,引导教师按照一流课程标准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设计注重将知识、能力、素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大学物理、古代汉语等六门课被评为陕西省省级一流课程。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校级教改立项、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
注重课程的科学性评价。建立健全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训练,实行案例式、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保障学生成绩的公平和公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
(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成立了学校教材工作委员会。在提升教材选用科学性的同时,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为党育人,规定已出版的马列工程重点教材为必用教材,推动马列工程教材使用工作落地见效。
2022-2023-2学期选用教材210种,自编(实验报告册)3种,优秀教材154种,优秀率达73.3%。马工程类教材选用共计9种。
2023-2024-1学期选用教材265种,自编(实验报告册)2种,优秀教材179种,优秀率达67.5%。马工程类教材选用共计16种。2022-2023 学年我校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编写云教材 28 种。
(四)实践教学
1.实验课开设情况
2022-2023学年学校不断加大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力度,实验实训室总数量79个,学年实验建设投入总金额1323万元,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258.0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86.0门。
学校持续加大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场所及实验设备建设力度,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实验中心,充分保证实验、实践类课程开出率达到100%,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达成为导向,根据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的培育需要向全校学生开放实验室。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根据《西安工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制度及撰写规范》,我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规范管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执行“一人一题”的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的科研或生产项目。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的全过程中,校院两级督导从开题、中期检查到毕业答辩全程参与,及时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采用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了过程管理,认真落实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工作,注重加强学生学术诚信品质的培养,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教育部对2022届毕业设计(论文)的抽检工作,我校被抽检的论文全部合格。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实习基地共177个,其中信息与工程学院74个,商学院51个,设计与创意学院33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9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基地、毕业设计、就业联动,实现实习基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共享,文学与新闻传播等学院签订的实习基地实习学生已经与实习基地签订就业协议,取得了良好的基地建设效果。
(五)创新创业教育
2023年初,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牵头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探索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双创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双创学院正式成立为契机,以“创新驱动发展 教育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了创新创业教育论坛,邀请了校外专家围绕如何上好双创课、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众创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大赛育人实践以及创业平台建设和创业经验分享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专题讲座,进一步推进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
本学年,双创学院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狠下功夫,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研讨教学方法,把提升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落到实处。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活动,并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推进。一是修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管理规范和相关奖励措施。本学年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个项目获批,其中国家级一般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二是认真组织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培训指导教师、组织参加训练营等活动,遴选了8支队伍参加陕西省复赛,最终斩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高教主赛道银奖1项、铜奖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1项的优异成绩。
(六)教学改革
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与课程评价的改革相结合,改变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并及时总结、凝练改革的经验与不足,通过提高“校长基金”及教学改革专项资助经费,鼓励教师进行深入研究。2022年立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共6项,校级教改项目共31项。
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收获与体验,思考教学
痛点及解决措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年度,商学院马艳芝教学团队、通识教育学院杨佳璇教学团队在陕西省第五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再创佳绩,分别荣获了省级三等奖。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良好人文素养、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实施“1-2-3-5”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一个出发点,从行业领域岗位要求出发;
二元育人环境,校园育人环境和企业育人环境;
三学期循环运行,每学年实行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一个短学期集中进行专项实践教学活动;
五模块教学结构,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个性发展模块、职业认证模块。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优化五模块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模块侧重于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教育模块重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专业拓展模块注重专业交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个性发展模块通过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职业认证模块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职业技能认证。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党委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本年度,启动了学校章程的修改工作,将党的领导、党建工作写入章程,进一步推动完善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本学年,学校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狠抓课程育人;围绕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育人;通过加强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页、教学网页和“两微一抖一手一书”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强化网络育人。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监控机构
学校设有教学质量保障中心,与教师发展中心合署办公,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负责,建立了基本满足质量监控工作需要的监控人员队伍,及时开展教学基本运行状况的检查,组织校院两级督导开展听课、评课、教学咨询及典型教学经验的推广,定期发布教学质量监控简报。
(二)日常教学监控
1. 教学检查。学校始终坚持日常教学巡查和定期教学检查。从教师上课、学生出勤、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常规检查工作,确保教学运行正常有序。学期初的检查重点是教师备课、教学设施及实验室设备情况,中期检查的重点是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秩序、教风学风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期末检查从考试的命题、期末考试安排、考风考纪教育等环节从严管理。
2.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中心根据本学年教学安排,按照学校有关听课巡查的制度要求,及时安排领导干部、校院督导和同行听课。开学第一天,领导进课堂,是我校重要的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之一,以制度的形式坚持多年,已经成为开学初工作的一种常态。督导听课关注新教师课堂,并及时开展新教师磨课评课活动,从教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及时予以指导。本学年,督导听课422次,坚持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例会,分析、研判听课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质量监控简报》反馈,并跟踪改进落实情况。
3.开展教案专项检查。坚持每学期初开展教案专项检查,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监控手段。本学年,教案检查的重点是新入职教师。经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和导师的指导,新教师备课态度较认真,能够按照《西安工商学院教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撰写教案,备课量充足,教学目标明确,有必要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充实,有确定教学重、难点,注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部分新教师能够注重师生互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的引导,初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按学校相关制度及时开展学生评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参评率,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了解学生对评教指标的意见与建议,调动学生主动评教的积极性和评教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及时收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反馈,认真梳理,将学生反馈信息纳入到教学工作的重点。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情况

202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845人,实际毕业人数1845人,毕业率为100.00%,
学位授予率为99.57%。
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3.04%。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90.08%。升学51.0人,占2.76%,其中出国(境)留学24.0人,占1.57%。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校促进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求,着力提高毕业生签约率,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是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要求,发挥学校党委及二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形成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牵头,院(部门)领导、系(教研室)负责人、辅导员和论文指导老师以及学生党员骨干四级联动的就业网格体系,形成合力共促就业。二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疏导毕业生心理问题,增强抗压能力。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信息供给数量。定期召开线下宣讲会,线上网络招聘会,精准岗位信息推送。四是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云走访”加“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全校教职工深度挖掘优质用人单位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资源库,增加岗位供给量,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截至2023年8月31日共计走访124家企业。
(二)学科竞赛主要成绩
为鼓励全校学生和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本学年完善了《西安工商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竞赛的管理,明确了学生参赛获奖、教师指导获奖的奖励办法,使学科竞赛能够真正落实“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本学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48个,获奖153项,其中国家级竞赛获奖26项、省级竞赛获奖44项、校级竞赛获奖83项。共计参与2901人次,获奖1081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获奖94人次,省级奖项获奖153人次,校级奖项获奖834人次。
(三)学风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和本科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日常教育引导,注重学生养成。通过学生党建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良好学风的养成奠定基础;通过检查到课率、落实晚自习、召开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律,交流学习经验;通过考风考纪教育,强化学生诚实守信,踏实学习的精神。
2.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官微发布系列优秀学子风采展,以榜样力量感化同学,树立端正的学风,阐述良好学风对于成长、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组织聘任学生朋辈导师,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榜样示范,形成了蓬勃向上的学习风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学生坚持组织开展早功,在学校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3.加强学业指导。学校要求任课教师、辅导员主动深入学生,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竞赛、职业发展等的指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做好分层指导;对大一新生重点强化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对毕业班学生则侧重就业创业指导。围绕学生在成长、成才、就业等各方面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建立帮扶指导机制,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的指导服务。
4.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教师指导、经费支持、平台扶持。制定了《西安工商学院社团管理办法》、《青年教师班主任选聘与管理办法》、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老师,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地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创建了大学生活动中心,购买各类设备设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即有助于学生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得以实践,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成长。
七、特色发展
(一)党建引领,融汇中国文化精髓,厚植文化育人土壤
以党建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融汇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精髓,厚植文化育人土壤是我校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本学年,学校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1.充分利用高陵地域文化特色,与高陵区博物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高陵区张卜街道庙西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文化育人。2023年1月获批陕西省特色线上课程《西北民大研究与四史教育》,将西安高陵区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西北民大研究与四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2022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楼四层东边建成了文化墙,整个文化墙布置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集特色、宣传、教育、党建、审美为一体。在教学楼四层东边开展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发展历程与民大精神展览,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增强民族凝聚力和青年责任感。这一做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当地文化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一特色,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关学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还让他们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于塑造人格和信仰的深远影响。这种结合地域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思政课程的要求,还弘扬了地方文化,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实践的示范效应,使学校成为地区文化传承的中心。
2.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结合专业优势,以“书院+工作室”为载体,建立泾野书院、杏坛女子书院、关学工作室等文化实践平台;设置吕柟与关学、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等特色课程;开展关学论坛、关学历史遗迹研学活动、地方民俗文化口述史调研活动等;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开展“每日一诵”“读写核心能力培养质量工程”等系列活动。
(二)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实践育人开新篇
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校在数智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上,商科的相关专业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开设数字市场营销、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共享电子沙盘、大数据与财务决策、管理会计等课程。软件工程专业将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纳入课程体系,确定了“大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的特色培养方向,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全生态链,培养学生具备为企业提供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能力。
2.为学生搭建实践和就业平台。学校与用友新道、迪科数金、华创集团、陕西朗熙集团、西安创新人才研究院、西安尚华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和就业平台。与陕西新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引入“西工商就业创业训练营项目”。与西安市创新人才研究院联合驱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联动工作,将毕业设计“搬进”企业,并聘请知名企业导师担任论文导师,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将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形成性学业评价的改革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一张卷子决定课程考核成绩”现象已经逐步弱化,但是,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约束性、挑战度还有待于改进。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仍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教学痛点问题。
下一步,学校将鼓励教师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立项,支持教学改革实践的顺利开展,并及时总结、推广学业形成性评价的改革经验,让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经验有更广泛的推广与示范与应用。
微信分享 微博分享 更多分享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01 21:04:48
嘉义市| 基隆市| 陵水| 宜兴市| 柳河县| 双江| 福安市| 涟源市| 大洼县| 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