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蜜扦插ps11pw_18款禁用黄免费a尿道口免费_x8任你燥2023众乐乐

西安工商学院 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于: 2021-11-19 16:35 编辑:

西安工商学院

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年11月




目录



西安工商学院位于八水绕长安的渭水之滨西安市高陵区,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现设有信息与工程学院、商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和思政部等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制作、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科技、网络与新媒体等32个本科专业,2021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17个。

近年来,学校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先后被授予“2018年度最具实力独立学院”、“2019年度综合影响力独立学院”、“2019-2020年度国际化办学典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秉承“躬行致曲 和而不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品牌铸校”的办学方针,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主动融入陕西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有价值创造、受人尊重、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民办大学的愿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办学原则,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利用已有信息类专业优势和商科类专业基础,面向未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商业革命,打造全新的大商科学校,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创意思维等与经济、管理等相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创意设计、商业策划和技术技能”等一定跨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教养、有专长、快乐的公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创意设计、商业策划和技术技能”等一定跨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重点服务于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其中工学专业15个占46.88%、文学专业4个占12.50%、经济学专业3个占9.38%、管理学专业7个占21.88%、艺术学专业3个占9.38%。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见图1。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2020-2021学年本科在校生6394人(含一年级1945人,二年级1455人,三年级1511人,四年级1483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7203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7.7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1年,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9个,文科招生省份17个。计划招生2720人,实际录取考生2587人,实际报到2205人。实际录取率为95.11%,实际报到率为85.23%。自主招生257人,招收本省学生1694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9人、外聘教师16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2.4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6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1.8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1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5.43%,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1。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89

/

160

/

职称

正高级

6

2.08

30

18.75

其中教授

3

1.04

27

16.88

副高级

57

19.72

82

51.25

其中副教授

44

15.22

71

44.38

中级

112

38.75

42

26.25

其中讲师

108

37.37

38

23.75

初级

65

22.49

4

2.50

其中助教

63

21.80

4

2.50

未评级

49

16.96

2

1.25

最高学位

博士

4

1.38

41

25.63

硕士

214

74.05

90

56.25

学士

55

19.03

28

17.50

无学位

16

5.54

1

0.63

年龄

35岁及以下

121

41.87

15

9.38

36-45岁

140

48.44

62

38.75

46-55岁

19

6.57

56

35.00

56岁及以上

9

3.11

27

16.88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1.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师德师风网络培训,学习师德先进事迹,组织全体教职工签订师德承诺书。开展了“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师德故事征文等活动,深入挖掘师德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发挥学校官网、官微等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宣传报道教书育人好老师典型事迹,感染和引导教师,带动师德全面建设,鼓励教师潜心育人。

2. 加大师资引进力度,优化队伍结构

学校始终重视师资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完善配套措施,多方式、多渠道引进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研究制定了《西安工商学院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给予高层次人才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实施“博士人才+精英人才”引进计划。本学年学校已入职博士4人,硕士77人。

3.多措并举,做好教师培养与培训

在加大师资引进的同时,更重视师资的培养与能力提升,多措并举,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完善制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强化实践能力。学校先后颁布了《西安工商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西安工商学院教职工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管理办法》,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在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同时,也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整体提升。二是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并围绕当前教改热点,教学的痛点,通过专家讲座、教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分享教改经验,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三是强化辅导员专项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三)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44,占总课程门数的47.94%;课程门次数为580,占开课总门次的34.52%。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9,占总课程门数的3.73%;课程门次数为42,占开课总门次的2.50%。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占总课程门数的3.54%;课程门次数为39,占开课总门次的2.32%。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33,占总课程门数的45.78%;课程门次数为538,占开课总门次的32.02%。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9,占总课程门数的43.03%;课程门次数为505,占开课总门次的30.06%。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14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82.35%。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4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48.98%。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819.72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54.38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18.28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6691.2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77.28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5.98元。

(五)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行政用房

2021年,学校总占地面积39.95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34.61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9.38万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21344.67m2,其中教室面积24124.31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53952.12m2。拥有体育馆面积3523.37m2。拥有运动场面积37253.16m2。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488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6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12.1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1.72%。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935台(套),合计总值0.429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24台(套),总值1426.9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7037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6096.35元。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4000.91m2,阅览室座位数1928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9.20万册,当年新增27000册,生均纸质图书96.07册;拥有电子期刊5.65万册,学位论文1.18万册,音视频0.0小时。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0.4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7.20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9.14万篇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以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为主,经、管、工、艺、文等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重点建设“财经与管理、电子与信息、传媒与艺术和人文与教育”等四大专业群。按照“适应需求、稳定数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办出优势”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软件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该专业确定了“大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的特色培养方向,面向IT产业全生态链,培养学生具备为企业提供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能力。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培养一个兴趣,发展一项专长”的个人发展计划,全方位覆盖学业、生活、个人发展。2010年加入Google 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2011年Google授予我校“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在2013年与Google合作共建校企实用课程,2015年获得Google奖教金。近三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

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确定了“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培养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与用友新道合作共建数智化产业学院,培养能预测商业需求,能参与决策制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承关学文化精神,落实我校“躬行致曲,和而不同”的校训,坚持“产出导向,以生为本,追求质量,突出实践”的办学特色。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采用虚拟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科学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各项能力优化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分流+分层”的培养方式,按照中小学语文教育、文秘行政管理两个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设置“英才计划精英班”,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

(二)课程建设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1680门次。课程规模情况见下表: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讲授课程门数比例

课程门次数

双语课程门数

平均学时数

平均班规模(人)

专业课

415

50.12

1087

3

53.95

57.68

公共必修课

42

54.76

533

0

35.98

89.49

公共选修课

53

26.42

60

0

24.0

298.12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中国古代文学、管理学、中外广告史、思政实践筑育新时代青年、古代汉语、大学物理课程获批陕西省一流课程。同时,积极培育建设《管理会计》等多门校级一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加以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梳理教学内容,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成立了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规范教材的选用,并为本校教师的自编教材严格把关。本年度,相关课程全部选用“马工程”教材,确保高质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进入课堂。

(四)实践教学

1.学校始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及实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实践类课程稳定运行,课程质量不断提升。本年度,《清洁能源安全输送与地铁供电应用虚拟仿真实验》获批省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2.不断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全程管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与生产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紧扣毕业实习岗位工作要求,选聘的指导教师均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认真落实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工作,注重加强学生学术诚信品质的培养,全面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3.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管理,积极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严格审核实习单位资质、三方实习协议,落实实习任务,选派认真负责的指导老师跟踪实习过程,回访实习单位。

(五)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个(其中创新2个,创业0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个。



(六)教学改革

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健全人格;职业出发,工作本位;德技兼备,工学结合;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成果导向,多元评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1-2-3-5”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出发点:从职业和岗位出发;二元育人环境:一元为校园育人环境、一元为企业育人环境;三学期循环运行,每学年实行三学期制,即两个长学期,一个短学期;五模块教学: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个性发展模块和职业认证模块)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教养、有专长、快乐的公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创意设计、商业策划和技术技能”等一定跨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实施“1-2-3-5”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设置上,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能力培养,从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推动作用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教学方式变革,推进云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推进小班化、个性化、参与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优化五模块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通识教育模块侧重于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专业教育模块重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重点是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职业认证模块引导学生获得基本技能认证和专业技能、能力认证;个性化模块通过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专业拓展模块通过开设跨学科的前沿课程,让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办学原则,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全部应开设的思政类课程,并确保课时数开足。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类思政课程的协同育德功能,实现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德育”、“大思政”范式转换,使立德树人渗透在各学科、各课程、各堂课中,渗透在每个学生管理环节里。把课程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支持思政课程全面深化改革,严格课程标准落实,加强年级、学科、教学环节、育人力量和阵地等多方面统筹,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使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思想引领工作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深化以专业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和教学改革,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全方位促进各类课程、任课教师立足“育德”和“育才”两个维度,统筹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重视教学基本建设投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重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年度已经开展的工作有:

(一)建立全面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参照普通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本着“质量至上、学生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着手建立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

(二)设立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中心,负责做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并结合校级教学督导工作明确督导的职责与任务,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使质量保障机构做到了人员落实、职责明确、运行稳定。

(三)重视各渠道有关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学校始终坚持定期教学检查,教学资料、毕业设计(论文)抽查,学生教学信息员联系制、督导听课评课制度,并做到发行问题及时反馈、追踪。特别重视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客观反馈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情况

2021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562人,实际毕业人数1562人,毕业率为100.00%,学位授予率为99.42%。截至2021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5.47%。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87.19%。升学49人,占3.14%,其中出国(境)留学5人,占0.37%。

学校认真贯彻有关稳就业政策精神,着力强化“就业服务、就业宣传、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四个全覆盖,认真做好毕业生思想引导工作,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扎实推进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

本学年学校先后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调研等方式了解其对学校的满意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为 90.35%,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0.45%。

(二)学生学习成效

学校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推进“一院一赛”计划,通过举办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们赶学比超的学习热情,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

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奖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亊中连续多年获得佳绩。

七、特色发展

(一)吸收“关学”文化精髓,形成以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传承地域优秀文化,扎根中国办大学。吸收“关学”文化精髓,与时俱进,确立了 “躬行致曲,和而不同”的校训,鼓励广大师生学以致用,践行“躬行致曲”的治学方略,发扬“和而不同”的大学精神,逐步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并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本年度,学校着手筹建“泾野书院”,“关学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入研究关学文化,系统挖掘与整理吕柟学术成就与思想,并结合关学传统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古出新,凝聚关学研究学术力量,引领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以文化育人”的特色,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政、校、企、社协同育人,形成实践育人特色

学校坚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地处高陵区的企业陕西葫芦大观园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高陵阳光森林生态观光园有限公司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秉承“开放、融合、共享、双赢”的理念,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让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生拥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解决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痛点,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符合企业发展真正需求的专业人才。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自转设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专任教师能够满足教学基本需求,但是,师资队伍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与能力提升,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

下一步学校将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同时,完善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奖励与考核制度,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力度,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多样化、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职业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微信分享 微博分享 更多分享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01 21:04:39
天等县| 潢川县| 友谊县| 陆良县| 兴义市| 峨眉山市| 南京市| 金阳县| 廊坊市| 类乌齐县|